2022年11月5日 星期六

林怡如手繪履歷:華德福與永續生活

 

【教育與木工專業】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2001,4Y)

[證書]教育部中等學校教師證書生活科技科(2006)

[經歷]臺北市私立發明造物技藝短期補習班兒童木工教師暨文宣編輯(2006,10Y)

[經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生活科技科兼任教師(2008,1Y)

[經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生活科技科實習教師(2005,1Y)


【心理輔導與諮商】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輔導學輔系(2002,3Y)

[證書]教育部中等學校教師證書輔導科(2006)

[經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國中部輔導室實習教師(2005,1Y)

[經歷]桃園市政府家庭教育中心協談志工(2018,1Y)

[經歷]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戒菸專線服務中心兼任初談員(2004,2Y)


【資訊與電腦應用】

[學歷]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班(2006,2Y)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電腦應用組(2001,4Y)

[證書]教育部中等學校教師證書電腦科(2006)

[證書]教育部中等學校教師證書資料處理科(2006)

[證書]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全國技術士檢定網頁設計丙級(2006)

[證書]中華民國電腦教育發展協會電腦應用專業能力-Excel2003標準級及格(2012)

[證書]中華民國電腦教育發展協會電腦應用專業能力-Word2003標準級及格(2012)

[證書]中華民國電腦教育發展協會電腦應用專業能力-英文看打輸入丙級每分鐘48.34字(2013)

[證書]中華民國電腦教育發展協會電腦應用專業能力-中文看打輸入甲級每分鐘113.2字(2011)

[經歷]臺北市立和平高級中學資訊科技概論科代理教師暨國中教育會考專任助理(2013,1Y)

[經歷]臺北市立和平高級中學電腦科兼任教師(2008,1Y)


【語言與多元文化】

[學歷]中壢社區大學越南語與文化中級班(2016,3.5Y)

[學歷]泰國成人學校學前班(2011,2Y)

[證書]外語導遊人員-英語(2017)

[證書]外語領隊人員-英語(2017)

[證書]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證書(2013)

[證書]中國國家漢辦新漢語水平考試HSK-六級(2013)

[證書]中國國家漢辦新漢語水平考試HSK口試-高級(2013)

[證書]FLPT外語能力測驗成績221/360(2013)

[證書]FLPT外語能力測驗口試成績S-2+/S-5(2013)

[經歷]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派任泰國泰北建華綜合高級中學華文科、教育科目教師(2010,3Y)

[經歷]中壢社區大學新住民認識中文課程講師(2016,3Y)

[經歷]桃園市蒲公英新移民服務協會中文課程講師(2020,1Y)

[經歷]僑務委員會與財團法人台灣明愛文教基金會合辦之泰北地區暑期僑校師資培訓班講座(Jul.2009~Jul.2009)


【實驗教育】

[經歷]均優學習論壇學員(2017,3Y)

[經歷]雜學校觀展(2016,3Y)

[經歷]雜學校參展-臺北市私立發明造物兒童木工技藝短期補習班(2018,5D)


【環境教育與永續生活實踐】

[證書]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教育人員認證(2020)

[經歷]桃園市政府教育局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環境教育人員暨行政總務(2019,3Y)

[經歷]臺中世界花博四口之家永續家園展區導覽解說暨行政志工(2018,3M)

[經歷]花蓮吉拉米代部落自然建築協力造屋計畫志工(2021,1Y)

[學歷]江湖開放工作室韌性家園工作坊結業(2021)

[學歷]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火工作坊結業(2020)

[學歷]愛地球木工坊城市養蜂實務課程結業(2021)

[學歷]大王里山生活學校永續家園課程結業-食物動物(2022)


【個人簡述】

我生長於臺中豐原,高中畢業後離家求學、工作,先後於臺北、桃園、泰國等地長期居住。高等教育時期培養教育、心理、資訊及工藝等專業,畢業後工作多與教育相關。

我以本科「生活科技」取得教育部中等學校教師證,並以資訊專長及心輔輔系加科登記「電腦」、「資料處理」及「輔導」科。先後於師大附中及臺北市立和平高中擔任國高中部實習教師、兼任教師及代理教師,共計3年。

因本身對心理輔導有興趣,除師大心輔輔系外,曾擔任張老師基金會承辦之戒菸專線初談員及桃園市政府家庭教育中心協談人員。心理專業於我來說,對人際溝通及自我覺察很有幫助。

大學畢業後,我加入臺北發明造物兒童木工教室草創團隊,與一群有理想的夥伴共同開發教案,教導孩子設計施工的規畫思考及技術,同時給予孩子發揮創意的空間,並培養手的能力。每年辦理成果展及親子活動拉近親師距離、推廣理念,教師間彼此學習進修,團隊氣氛良好。木工教室的教學自幼稚園始,沒有終點,目前已有多位孩子高中時回教室實習,高中畢業後回教室服務。我持續於木工教室兼任共計10年時間,在手作能力、流程規畫、工作安排及教學技巧上都有很大的成長。

2009年我參與僑委會與明愛會共同辦理之海外服務志工團,至泰國泰北培訓當地僑校教師。期間接觸多元文化並體認到並非身為華語母語者就有能力教授華語,因此進修華語教學師資班並陸續取得中英文語言能力證照及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證書。2010年由國合會海外派任至泰國泰北建華高中服務約3年,學生以華裔高中生為主。返台後分別於中壢社區大學及桃園蒲公英協會教授華語,學生以東南亞籍移工與新住民為主。4年多的教學時間,我設計生活化及實用的課程,安排活動帶領學生走入臺灣文化並與臺灣居民互動。教學期間我同時進修泰語及越南語,並持續關注臺灣多元文化發展。

隨著年齡漸長,愈益感覺到簡單生活的內在聲音,2019年以行政總務一職加入桃園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並於次年取得環保署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在職期間陸續推動多項友善環境改革,包括免費市集、垃圾減量分類及有機物堆肥等,同時有機會實踐土地種植及生活修繕,感受到個人能力與價值觀的充分整合。於永續生活的面向中,我深入參與臺中花博四口之家永續家園團隊及花蓮吉拉米代部落自然建築協力造屋團隊,並於臺東大地旅人、花蓮大王里山與桃園江湖開放工作室等處充實永續生活能力。

我是一個樂於學習的人,對事物充滿興趣,喜歡自己解決問題,觀察力敏銳且思考縝密,做事全力以赴。人際相處平和,具備團隊合作精神與溝通能力。在教育的這條路上,我的教學專業包括生活科技與手作木工、華語與文化、資訊應用以及環境永續,教學對象涵蓋幼稚園、國小、中學階段及成人。關注多元教育,曾分別主動參與三屆均優學習論壇及雜學校展覽。

今(2022)年年中因生子而回到出生地臺中,持續拓展生活網絡,獲知貴校職缺資訊,雖預計陪伴孩子一年,幾經思考仍整理履歷,期望能與貴校連結做為後備師資。我與華德福教育幾度擦身,曾考慮報考桃園仁美華德福學校,身邊也有一些華德福夥伴;懷孕期間走訪臺灣,因孩子考慮落腳宜蘭慈心華德福社群及花蓮豐濱Tamorak阿美語共學園。未來如有機會在華德福教育中同時提升自己並陪伴自已的孩子成長將會是很棒的事情。

2022.10.30

2022年8月20日 星期六

平民萬花筒

之一:士林?樹林?

  週六在客運站,車來早了,原地熄火讓乘客陸續上車。習慣性地坐在第四排座椅,剛將包包們安頓好沒多久,聽到來自車下的詢問聲:「請問這有沒有到士林?」這問題的答案是明顯的,因為就在車子前方的LED燈中,清楚地寫著「士林─中壢」,司機自然也是脫口而出:「有!」隨後又補上:「只有到劍潭喔!」大概是怕老婦人誤會。對話至此,我也覺得有趣了起來,是啊!雖然LED燈寫著的是「士林─中壢」,但可沒有停捷運士林站喔,正因時常搭乘,從來不曾思考過這個問題。思緒流動的同時,老婦人與司機的對話仍繼續:「多少錢?」司機告知票價後,老婦人邊數零錢邊問:「劍潭啊?離士林遠嗎?」話語中並沒有得到答案的輕鬆,只有更多困惑。司機似乎覺得知道士林與劍潭間的交通方式是理所當然:「一站而已!」接著又補充:「我說的是捷運喔!」我開始有些擔心這位老婦人,因為我也覺得是理所當然。老婦人還在消化答案:「捷運啊?」又喃喃自語地說:「我坐計程車好了。」連結起他並未刷卡乘車,我開始猜測是否他沒有悠遊卡或是不曾搭過捷運,同時也忖度著想給他報路,告訴他用走的也可以到,可惜今天趕時間無法陪他走。

  正當司機與老婦人的對話膠著時,司機後方第二排的男乘客用臺語插入對話:「你要去士林坐這班就對了啦!」我的想法也是如此。多了一分保障,老婦人有些放心地投入了零錢,在司機後方第一排的位置坐下。因為年齡相仿,兩人很快地攀談了起來,「你要去士林做什麼」、「你從劍潭坐一站捷運就到了啦」、「我女兒在士林」、「我坐這班車很久了」……。老婦人也在聊天的過程中提到因為火車很擠,有人告訴他可以坐客運,他就這樣一路問過來。我想他也真不簡單,還找得到這班客運,而火車到台北的慘況,是所有中壢人都知道的事實,改搭客運絕對是正確的選擇。

  看著兩人相談甚歡,也就不太擔心老婦人如何到得了捷運士林站這回事了。但隨著話題深入,一個台語地名同時嚇到我與那位男乘客──「樹ㄑㄧㄨ˫林ㄋㄚˊ仔」,她要去的是「ㄕㄨˋ林」不是「ㄕˋ林」。天啊!此時司機正關上車門,準備發車。男乘客焦急地跟老婦人說:「你不能坐這班車,你要趕快下車!」司機明明聽到了,卻也沒有主動回應。老婦人回神了一下,告知司機她要下車,司機這才開門讓老婦人下車。

  我在車上看著隨著車子駛離,老婦人再次渺小孤立的身影,想著躺在零錢箱裡無法找回的75塊零錢,他能否順利地到達樹林呢?而要累積多少誤會才有可能從火車站一路問到客運站,從客運站找到這班車上車,上車後一直到發車都沒有從他言談的線索中發現他的目的地其實與我們不同呢?我們的世界裡有足夠的資訊告訴我們哪裡有車可以搭、車會停哪裡、票價多少、走路要多久、方位如何,但是在他的世界裡,可能任何一個路人的回答就是他的整片地圖。


之二:苑裡?員林?記鍵盤位置打電話的老婦人

  星期日一早,搭了早班的火車南下赴約,目的地是豐原。到站下車時,眼睛還有點適應不了中部的好天氣,腦袋瓜半夢半醒、眼皮子半張半閉,緩步向離開月台的階梯走去。月台另一側是一班準備發車的電車,走近階梯處,被一段對話又留住了腳步。「你到底是要去苑裡還是員林?」身穿臺鐵制服的先生高聲問,「是苑裡還是員林? 」移工用母語緊張地向話筒另一端複誦剛剛聽到的音節,「我要去圓梨」移工不確定地說出他接收到的地名,「到底是苑裡還是員林?要去苑裡的話要坐北上的車,要去員林的話要坐南下的車!」制服先生的聲音更高了,搭配列車將發的警鈴聲,開著門的所有電車口,一雙雙眼睛都在看這膠著的劇情要如何落幕,一旁穿志工背心的大姊還有我,都想上前幫他一把,但我們無從得知,他到底要去的是哪裡?移工不斷與話筒另一方對話,警鈴也響得更急了,「我要去苑裡」口氣像是閉著眼睛選一張牌一樣,「苑裡,苑裡就坐這一班,車要開了,趕快上車!」移工就這樣跳上車了,車門關起,但他卻沒有將驚恐的表情卸下。

  事件結束,隨著手扶梯下樓,找了個座位等待朋友,心情還餘波盪漾。不久,一個老婦人走過來,用臺語向我詢問公共電話的位置。鐵路高架化,豐原蓋新站,我也才來過一兩次,馬上就被問倒了。四處張望了一下,並沒有看到公共電話,「我不知道吔,我去幫你問問看好了!你在這坐一下。」 心想現在大家都用手機,公共電話可能不好找了,走向服務台的半路轉念一想,「我的手機借你打好了!你要打給誰啊?」「我女兒,他在沙鹿,我要跟他說我要坐車了。」由於手機按鍵不大,所以我請老婦人提供電話號碼,「你要打幾號?我幫你打」「266……」,「04對嗎?」我並不清楚沙鹿的區碼,「那個不用打04啦!」老婦人實在可愛。「266多少?」「我不記得了,我都只會用按的」,這倒讓我吃驚了,「好,那我給你用按的喔!」手機遞給老婦人,他邊想邊按,我提醒他「要加04喔!」老婦人說「不用啦!」只能順著他讓他先按,後來他按錯了要重來,我偷偷按了04才給他。用記位置的方式撥電話,我只在張輝誠「我那目不識丁的阿母」中看過,還好電話接通了,對方也確實是他的女兒。老婦人向女兒交代過後,打電話的任務大功告成,下一個任務是坐火車。這時,我等待的朋友也來了。

  老婦人說要坐的那班火車,我在看板上沒看到,本想是時間未到所以還沒有資訊,後來朋友才告訴我,到沙鹿坐公車比較方便,因為火車要繞一大圈,可能還必須到臺中或彰化換車,幸好有個志工阿姨接手,告訴老婦人如何坐車,我與朋友就離開了。樓上是不明就裡跳上火車的外籍移工,樓下是不識字要勇闖沙鹿的老婦人,開始覺得在火車站服務肯定可以寫出一本厚厚的書。


之三:報紙的一角

  在還沒開啟太魯閣與普悠瑪的人生之前,我坐火車大多是不事先買票的,自悠遊卡開通以來,我機動地將自強號當電車通勤,一個多小時的車行時間,有沒有座位都無所謂。有幸遇得頭等艙,離峰的班次,有絨毛座椅可坐、大片觀景窗可看;次者,劃得商務艙,無座旅客不多,於車廂間席地而坐,安穩地交替看書、看風景;最末也有個經濟艙,在擁擠的站位中有更多現場節目近身上演,觀察人,最是有趣。比起客運,我更喜歡坐火車,它更貼近世界的樣貌,因為它的客群更廣泛、更多元。

  一次旅程中,座位滿了,我在車廂間,車子停在途中的一站。一位高高瘦瘦的老先生從另個車廂開門進來,張望的樣子似乎是剛上車在找空位,看著他蹣跚的身影,同為無座的我也愛莫能助。他看了看車廂內,便與我一同停留在車廂間。過了一會兒,老先生拿了張車票請我幫忙看,我才驚訝地發現,老先生不但有座位,而且他並不是從剛剛那站才上車的。也就是說,他買了張有座位的車票,但是已經過了半程,他仍沒有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而是不斷找空位坐,到處被趕來趕去。

  我抬頭看了一下車廂號碼,「你這是 1 號車廂的座位,這裡是 11 號車廂,要往那邊一直走。」語畢,我又看了看車廂中走道的人潮,雖不多,但光這樣折騰走到列車頭,對他來說確實有點困難。「還是等下一站,我陪你下車走過去比較快?」老先生沒有接受這個提議。到了下一站,車廂內出現了空位,老先生便驅身前往空位坐下,我想也好吧,只是不知何時又要被趕起。

  當事情落幕,我又將視線回到窗外快速移動的風景時,老先生手上拿著一份報紙,開了車廂門來找我,問我有沒有筆。他撕下報紙的一角,要我寫下他念的數字,他說他姓顏,是英文老師,還說了幾句英文給我聽,然後問我有沒有去過阿里山,我說沒有,他說下次到嘉義,打電話給他,他會請兒子來車站接我。


後記:人生最美的,便是過路的人們。

2022年2月7日 星期一

廖許尾阿嬤家



阿嬤在我出生的時候,就是阿嬤了。
外公過世得早,對我來說,那宅院,等同於「廖許尾阿嬤家」,似乎也只能停留在「廖許尾阿嬤家」。
「那你會用大灶煮飯嗎?」「啊都是誰去備柴火?」我用一連串的問題,開啟了初二早晨,掀開了廖家的故事。

荔枝園在我出生的時候,就是荔枝園了。
我坐在樹枝上,和哥哥姊姊們打過荔枝仗,吃完的殼與種子便是武器。
我蹲在傍晚的荔枝樹幹旁,老爸特意帶我來看蟬兒晾翅膀,一整個夏天,蟬鳴震天價響。
聽說舅舅們在園子後方,見過蛇,因此我未曾走進園子深處。
媽媽說:荔枝園和舅舅及叔公家,在曾祖父的時期都是我們的稻田,不種稻後,外公種了果樹減少農務,後來舅舅們和叔公,陸續在土地上建造了自己的家。

三合院在我出生的時候,就是三合院了。
我曾在大雨積水的晒穀場上,和哥哥姊姊們玩過甩拖鞋的遊戲,拖鞋浮在水面,像小船。
弟弟與我都有段時間在三合院和外婆度過,外婆的記憶裡始終有一個不喝奶的小女嬰,和一個不哭鬧很會玩拼圖的小外孫。
表哥將糖加入紅茶裡,那是飲料時代的開端。
我偷翻過外婆的梳妝台,抽屜裡有我小時候做給他的立體卡片,後來慢慢被處方箋塞滿;最後,外婆將當年珍貴的日本乳霜和一件旗袍給了我,他說以前他可以睡紅眠床,現在只剩乞丐板,他要去另一個世界找外公。
媽媽說:曾祖父將三合院分給外公和兄弟們,是外公將兄弟們的產權買下來,才有我認知中完整的「阿嬤家」。而第二層的廚房、餐廳、廁所與房間,都是外公建造的,並不是他們小時候就有的。廚房是女人們交流資訊情緒的重要場所,有個水缸總是有泥鰍,餐廳則是外公和幼年的弟弟喝啤酒所在,這裡有米缸,廁所有神奇相通的衛生紙架,房間是舅舅們新婚的居所。圍牆也是外公建造的,過去只是竹籬,也是柴火的來源,外公教我用竹葉折成大公雞。兩個雙胞胎舅舅都結識公司裡的小姐,兩個舅媽同日進門,外婆一手牽一個,我也是到好大才知道他們是雙胞胎。過去的晒穀場不是水泥地,是土,晒穀前要先鋪牛糞,在晒乾的牛糞上晒穀。媽媽和小舅,有時因無人看顧,便跟著碾米的籮筐一起被外婆挑去碾米。

外婆在我出生的時候,就是外婆了。
但年輕時他是清水的漂亮小姐,他有張19歲漂亮清秀的照片,那是坐車到相館拍的。
而後一個務農家庭,挑水是他、備柴是他、為請來的工人餐餐煮飯是他,養育七個子女長大;日本人來的時候,將手指往樑上一抹,看他是否將家裡打掃得一塵不染。
知道他所經歷的,更深刻明白他的背怎麼駝了,而耶穌陪他到最後,那段日子,他總是唱著聖歌和日本歌。

原來土地是曾祖父的努力,而宅院是外公胼手胝足的心血,曾經充滿各式嬉鬧聲、切菜聲與鞭炮聲,宅院依舊,有日大灶再起。

#口述歷史
#大灶再起

後記:豐南村也曾人聲鼎沸,永豐國小運動會,操場圍繩外擠滿人潮。循水路走到富里國中上學,沿路偷甘蔗、騎腳踏車或搭公車賣豬,都是珍貴的時代。未來換我說,那座天橋啊、那地下道啊,至少豐原車站與台中車站都還在記憶中。

參閱:人生四韻